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项目申请8年不中 一位物理学副教授决定去养鸡

日期:2025年09月25日 10:29 来源:科学网 作者:佚名

一位在物理学“冷板凳”上坐了多年的副教授,在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次不中后,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去养鸡!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选择,为他打开了通往新课题的大门。

撰文 | 孙滔(《中国科学报》记者)

“又没中!”

2023年8月24日,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玉素甫·艾比布拉,在电脑前再次确认了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结果。他的名字,一如过去七年那样,再次缺席。一种巨大的失望涌上心头,但这一次,失望中却夹杂着一丝莫名的解脱。

八年了。每年,他都把巨大热情投入到这个冷门的研究领域,希望能得到认可。在统计物理这个小众的赛道上,他像个孤军奋战的骑士,前方是无尽的荆棘,身后是寥寥无几的同行。而这第八次失败,似乎成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他再也无法回避的转折点。

失望之余,他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或许,是时候改变了。继续在冷清的学科里孤军奋战,还是走出实验室,寻找另一种可能?他很快想到了那段驻村的岁月——养鸡的经历。

说干就干!这位浓眉大眼、看起来甚是壮硕的维吾尔族博士找到驻村时认识的养鸡的朋友。就这样,他开启了养鸡生涯。

1

养鸡的第一性原理

玉素甫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用“物理学副教授养鸡”这个招牌,给自己找一个创业方向。

他曾作为驻村干部在喀什地区叶城县工作两年,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养鸡。他发现,农民按照养牛羊的方式来养鸡,于是他买来《高效养土鸡新技术》这样的书籍,帮助他们科学养殖。那也是他第一次养鸡,在他的家乡吐鲁番,他只养过羊。

创业之初,他那些养鸡的朋友并不认为一个物理学副教授就能把鸡养好。但玉素甫有自己的理念。他要套用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来养鸡。这个原理,在他看来就是——健康。他要保证鸡的肉体和精神双重健康。

为此,他和合伙人特意在乌鲁木齐石人沟水库旁租下一片山坡。这里阳光充足、风景优美,正是为了让鸡能拥有“快乐”的精神状态。他坚持不笼养,让几千只鸡在山坡上自由奔跑、刨土、打架、晒太阳。每天放出鸡群时,那股扑棱扑棱的野劲,总让玉素甫忍不住感慨:“有必要这么着急嘛!”

他坚信,如果鸡能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它们的肉质和口感也必然会因此而改变。这是一种朴素的养殖经验。但在他看来,却是物理学中“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直观体现。

他养的鸡是当地土鸡和芦花鸡杂交出来的品种,如今这个鸡群已经多达5000只。养鸡场距离新疆大学不过15分钟车程,这也方便他上完课随时过去。

不过,从2024年10月开始,玉素甫养鸡这件事开始变得不单纯了。

2

鸡群的涌现

玉素甫当然没忘记,自己还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博士。

2024年10月底,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论坛上,他见到了自己的博导周海军。得知玉素甫在养鸡后,周海军告诉他,国外已经有人在研究羊群,甚至发表了不错的论文。这立刻打开了玉素甫的脑洞。

例如,一位法国科学家在《自然-物理学》上发表论文指出,在集体运动阶段,羊群会随机选择一只“临时领头羊”来引导队伍。这样的研究思想跟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帕里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正是在看似无序的鸟群飞行中找到了规律。

也正是在这个论坛上,玉素甫见到了乔治·帕里西。玉素甫决定继承后者的思想,将之用于鸡群研究。

此后,玉素甫沉浸在对鸡群的观察中。他对鸡群的刨土行为着迷了,尤其是那种“嘟嘟嘟嘟”的节奏感,简直像在跳舞。他还发现,当鸡群数量足够庞大时,它们的安全感大增,甚至不惧老鹰扑击。这正是帕里西在鸟群研究中发现的涌现现象——当个体数量足够大时,群体会展现出单个个体不具备的特性。

不过玉素甫补充说,这些现象需要在鸡群回归自然的状态下去观察,笼养的鸡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观察结果。

他研究的这门科学正是复杂性科学。从电子群体相互作用到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当一个群体足够大,就能涌现出令人惊奇的现象,研究者希望能从中提取到一些思想和规律。

如今,在导师的介绍下,他正与苏州大学的教授合作进行研究。玉素甫很是振奋。他发现养鸡不仅能带来社会收益,还能为复杂性科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3

一位副教授的艰难

能够成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副教授,玉素甫付出了很多。

今年47岁的玉素甫是吐鲁番鄯善县人。他在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到了读大学的时候,需要先在新疆大学学两年预科,主要是学汉语和英语,他之前没学过英语。即使到今天,他的普通话仍然不够自如,偶尔会停下来思考某个词语的表达。至于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课,一直是以维语来学习的。玉素甫觉得,他的实验动手能力一直欠缺。

不过他已经是周围人群中的佼佼者。他有一个当教师的父亲,母亲也是高中毕业,家里一直支持他读书。

他一直想学物理学,那样可以抵达自然世界的本质,同时觉得自己做事直接,适合学理科。他一直希望走出新疆去读大学,可惜西安理工大学当年在新疆并未招收物理专业,他被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录取。

2002年毕业后,他面临两个工作机会:去农机站,或者去做中学教师。这时候玉素甫已经决定要考研究生,于是选择了去鄯善县一中做物理教师,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学习。2009年从新疆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仍然想着深造,于是在2011年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理论统计物理博士。

在理论物理研究所,玉素甫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般的锤炼过程。他认识到了复杂系统,也建立了真正的物理学信仰。刚入学不久,在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他找到导师,宣称他发现牛顿定律错了。直到重新推导后,他才发现是自己错了。

玉素甫的博士生课题是关于自旋玻璃。那并不是一种玻璃,而是磁性合金材料的一种亚稳定状态。这种超复杂和混乱的系统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物理模型。读博4年间,他一直忙于给复杂系统建模。

可惜的是,这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只有两三个团队在做。这就意味着,他很难得到更多同行的支持,就连这个领域的一区期刊都很稀缺。尤其是在新疆,从事统计物理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2019年晋升副教授之后,玉素甫面临没有学生、项目不足的困境。而要晋升到正高级,他需要有国家项目、一区论文,但他都没有。

4

柳暗花明

柳暗花明是在驻村时出现的。

对一些同事而言,下乡驻村可能会耽误科研,但玉素甫反倒想明白了:既然在“卷”项目、“卷”论文的道路上很难胜出,何不借此机会换个思路?他意识到,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寻找收益或许是一条更踏实的路径。

他反复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认为养鸡、研究鸡,是一条更踏实的路径。

之所以选择养鸡,一是他在驻村时对养鸡有了很多了解,他对养鸡也越来越有感觉;二是养牛羊的投入成本太大;三是,他想让新疆大盘鸡变得更健康,尽量避免抗生素滥用和农药残留的危害。

最近他还想到,如果这个鸡群的研究顺利,说不定对无人机群的协同产生新的认识。

看到玉素甫在养鸡,他的导师周海军在朋友圈不无激动地写道:“玉素甫·艾比布拉曾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在新疆大学工作,发展出利用统计物理思想养鸡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建立了散养基地,边养鸡边研究鸡群社会行为。祝愿玉素甫创业成功,创业与研究相辅相成!想尝尝的话,怎么下单呢?”

玉素甫没有再递交基金申请。他说,2023年就是最后一次。此后,他把更多时间留给了鸡群和学生,也留给了自己。

“more is different”(多即不同)。这句来自诺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的名言,是复杂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也是玉素甫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过去,他只在公式和模型中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粒子数量足够多时,系统会涌现出新的、不可预测的特性。但现在,他终于在眼前的这群鸡身上,真正看到了这句话的具象化。当鸡群规模庞大时,它们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出单只鸡无法拥有的智慧与力量。

这句话如今更是一种人生信念。当放弃一条看似正确的科研道路后,他或许能用另一种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新方向。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21200c38.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项目申请8年不中 一位物理学副教授决定去养鸡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808) 热点(2692) 新闻(13549) 国际(5491) 娱乐(5036)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50) 音乐(2082) 民生(4027) 行业(439) 财经(1813) 股票(385)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8) 养生(105) 医学(373)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20)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176) 观点(1049) 房产(1161) 汽车(316)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7) 展会(4) 数码(228) 足球(222) 体育(1106) 教育(1436) 高校(1736) 法制(2346)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89) 美女(21151)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2) 历史(365)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